中医养生预防亚健康
随着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国人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医治未病理论。这对振兴中医来说是好事,体现了中医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误认为中医养生保健就是治疗亚健康,应予以澄清。
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由此看出,“治未病”比亚健康的概念还要超前;“治未病”就是健康状态下要懂得未雨绸缪,“亚健康”一般指尽管用仪器检查正常,但实际上已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临界点。应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预防亚健康。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止各种疾病发生发展。避免人体出现临界状态。
中医养生的理论方法,分布于古代儒、释、道、医等诸子百家文库中,不仅与医疗保健有关,还与家庭、伦理、教育等社会学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当代,涉及到了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知识与手段的有机综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遵行养生之术,首先是强调天人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也。”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达到身心健康。主张“因时之序”,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使人体始终处于健康、有序、与自然界相平衡的状态。
其次,强调静以养神。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和长寿。其中,养神又为首务,神明则形安。即通过静神修性增进身体健康。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很多都源于情志因素,调养心神很有必要。
第三,强调调和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指出了阴阳乃天人合一的根本,阴阳调和乃生命健康的最高准则。
第四,强调饮食调养。《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说明饮食合理搭配对身体健康具有基础性作用。《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饮食基本准则。注重调养脾胃,顾护后天之本,强化气血生化之源。现在,人们多暴饮暴食,高血脂、高尿酸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出现问题后再寻求养生保健的方法远不如防患于未然。
第五,强调保精护肾。精是气、形、神的基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藏于肾,形成肾中精气。保护肾精的关键在于节欲,做到房事有节,不妄作劳,从而使肾精充盈,气足神旺。
可以说,中医养生不仅让健康人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能让亚健康和已病之人走在疾病发展的前面,改善生活质量。(李明亮)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