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引领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廉政文化详细

山石如镜鉴初心

发布时间:2020-04-09 11:38:33 来源:纪检监察室

山石如镜鉴初心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廉石”一词,源起三国时期陆绩的故事。

  陆绩(187-219),字公纪,东汉末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郁林(辖今南宁)太守。

  陆绩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陆康孝顺良善,体恤百姓,为官清廉,教育陆绩自幼要知礼节,懂孝悌,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陆绩“纯孝成性忘小节”,六岁时怀橘遗亲,孝顺长辈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十六岁时他独自拜会孙策,就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观点,论述施行德政的重要性,表现出心怀天下的视野和胸襟。

  出任郁林太守后,陆绩在其位谋其政,经常跋山涉水到各县巡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化解民族矛盾和官民矛盾、解决民生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和信任。

  四年任期届满,他辞官归乡孝养父母,返乡当日百姓们纷纷到码头送行。船上装载着陆绩的全部家当:三大箱书籍、两大包衣服被褥、一筐子锅碗瓢勺、一袋干粮吃食。船家见装的东西太少,便说:“这样不行,这些东西不够分量,稳不住船体,遇到大风大浪是要翻船的。”陆绩想尽办法临时购买物品以增加载重,直到身上的钱所剩无几,船体的吃水线还是差得很远。情急之中,他看到江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问清楚没有所属对象的情况下,便找来几位壮汉,把这块八百多斤重的石头运上了船,船终于可以起锚了。前任太守离任时是满载财物而归,而这位陆太守行装如此简朴,家当如此简单,百姓心中对这位清廉的官吏由衷地赞誉和钦佩。

  “廉石压舱”的故事由此而来,陆绩淡泊自律、公正廉明、体恤民情、坦荡为官的品质一直被传颂至今。

  石不能言最可人。陆绩心生感念,为记载自己清贫一生,将这块压舱石搬回宅院,亲手在石上书写并镌刻“郁林石”三字。为训诫百官要清正廉洁,明朝弘治年间,监察御史樊祉命手下把陆绩的压舱石迁入城内官衙,取名“廉石”。为教育后人清正守廉,周恩来总理听说“廉石”的故事后,指示当地政府:“对这块石头,要妥善保存,并发挥作用。”这块“廉石”现存于苏州博物馆内,成为如今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南宁这座边陲古城中,“廉石”文化资源丰富,廉政文化传统深厚。在今上林县境内,清初著名壮族诗人、教育家张鹏展在巷贤镇留仙村故居旁,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刻于平山石崖上,以提示子孙后代;明嘉靖年间隆安知县姚居易,在隆安县与都结土州交界巡察农民生产生活情况时,为表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表达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在田间的一块大石头上题写了“息耕石”三个大字;清道光年间广西思恩知府李彦章,为官清廉,重视教育,关心民生,组织官员视察农业时,为纪念丰收景象,挥毫在一块形似卧牛的石头上留下“郡守李彦章劝农至此”几个字……

  山石,是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物体,虽没有生命,不能言语,却能承载厚重的文化,蕴含鲜活的寓意。古代清官廉吏,不乏文人雅士,所到之处,心生感慨,便会想到留下痕迹,把自己的思想和为官之道融入石刻中,警醒自己,提示后人。因此,“廉石”是历史赠与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重要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

  山石如镜,可鉴初心。“廉石”文物中,记载着廉政文化历史典故,记载着古代官员励精图治、为民务实、清正勤廉的初心。观赏廉石,使我的言行在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警示着我,要把党纪法规作为压舱石,把责任和担当铭记于心。(南宁市纪委监委 覃丹琳)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山石如镜鉴初心
返回手机版
医院导航 就医须知 预约挂号 查询缴费 健康体检 官方微信
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 医院微信订阅号 医院微信订阅号
纪检举报 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