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陶母退鱼》 悟清廉本质
品《陶母退鱼》 悟清廉本质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名将。《世说新语》内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陶侃年轻时在浔阳县做小官,监管渔业。有一次,他叫人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吃。母亲原封不动退还了他,并且写了一封信去斥责儿子:“你做了官,把官家的东西送给我吃。这不但对我没有益处,相反却增加了我许多的担忧啊。” 陶母以此举教育儿子为官要廉洁奉公、不牟取私利。陶侃遵从母训,一生清正不阿,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过赫赫战功,官至大司马。陶母退鱼责子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也让我们深受启发。
于细微处见真章。一坛糟鱼虽为小物,陶母却深谙其理,她用“不吃鱼”以身作则,并对儿子“咬耳扯袖”。陶母之诫子,意在强调为官应有的审慎。红军长征前曾提出了“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损坏了群众东西要赔偿、借群众东西要送还、买东西要给钱”等7项号召,党和红军用谨小慎微践行对群众的诺言,赢得了沿途群众的支持帮助。而今有些领导干部,不以细节为意,他们为官为政之初也是秉持信念、享有清名,却因为一次次看似毫不起眼的 “赴宴”“收礼”“交友”活动,让他们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最终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因此,领导干部要慎独、慎初、慎微、慎行,处处注重廉洁细节,坚决向身边的“小意思”“小嗜好”“小环境”说不,及时堵住 “蚁穴”,筑牢廉洁大堤。
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好的家风家训是高尚人格的精神滋养。然而,不少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并没有陶母那样的远见,在家风建设上不严、不牢、不实,将公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纨绔子”“枕边风”“膝下风”“贪内助”的事件屡见不鲜,“夫妻档”“父子兵”“兄弟团”“全家福”等家族式腐败、寄生性腐败屡有发生。他们把家庭变成了权钱交易所,把亲情当成利益输送的纽带,最终落得“全家覆”的下场,不仅带坏了干部风气,败坏了社会风气,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可见,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容小觑。好家风泽陂后人,坏家风害人害己,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常自省保持长清醒。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陶侃一生清廉为官,深受民众拥护爱戴,这与陶母的“耳提面命”息息相关,更离不开陶侃的廉洁自律。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因为没有做到经常反省自己,才出现了信念动摇、思想偏差等“精神缺钙”,最终与初心背道而驰。“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权力若不受约束,容易使人膨胀,滋生私欲。因此,领导干部要在正确用权中砥砺为民初心。除了制度的刚性约束,更要做到心中有尺、心中有戒。制度之笼再紧再密亦有缝隙,内心约束才能查漏补缺让权力运行“滴水不漏”。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敬畏之心用“权”,以淡泊之心对“位”,以律己之心明“利”,不断自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坚持廉洁自律、秉公用权,才不会因为手握权力而私欲膨胀,才能做到正人正己,不入歧途。
细品《陶母退鱼》,故事虽小,道理颇丰,领导干部要从中学会为官者为何要清正廉洁以及如何做到清正廉洁。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