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手记 | 贫困村来了造血“女神”
驻村工作手记 | 贫困村来了造血“女神”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闽中盛夏,生机盎然。从福建省大田县城关过境路沿着金岭村牛沟岭方向1.5公里处,村道两旁山坡新栽种的20余亩“西梅女神”树苗已经穿上碧绿的衣裳,郁郁葱葱。
看到金岭村首个具备造血功能产业扶贫项目初成正果,我内心无比欣慰。
去年8月,我接力第二棒到金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去之前,我找前任小叶取经。“当驻村干部,关键在‘驻心’,下足绣花功夫,沉下心住在村。”小叶告诉我,金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水有了,路通了,但具有造血能力的扶贫产业还是空白,希望我努力补足功课,扶上马送一程。
如何抓住造血产业这个“牛鼻子”?接过“接力棒”,我感到肩上责任沉甸甸的。
“发展扶贫产业虽然好,但我们村的地势要造血扶贫,谈何容易啊?”“村里一无门路,二无资金,咋办?”……第一次参加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干部抛出了一大堆问题,语气中透露出无奈。
金岭村属省定贫困村,159户691人分散居住在7个自然村。因山高沟深,资源贫乏,长期以来村里经济基础薄弱,七成以上村民外出务工,尤其是已摘帽的5户贫困户主要以“输血”为主,返贫风险较高,来不得半点松懈。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我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对在家的党员、贫困户、村民一一走访,在摸清家底的同时,听一听村民意见。
“我们能否发挥近郊优势,多鼓励群众养猪、养牛?”“是不是把闲田、荒地利用起来,种植梅子、板栗、药材等经济作物?”……没想到,村民大多数对发展造血扶贫产业期望很高,我更加坚定了信心。
回到办公室,窗外的雨哗啦啦下个不停,我一边梳理村民的意见建议,分析“症结”,一边在网上仔细查找,搜寻信息,很快有了“种植+养殖”的初步思路。
万事开头难。光有想法还不行,眼下最重要的是找资金。第二天,我和村干部来到县农业部门,具体对接产业脱贫思路。
“金岭村地势适宜栽植耐寒、耐旱性好的‘西梅女神’李子,果实风味特异而浓香,市场前景好,第二年即可挂果,平均亩产4000-5000公斤,利润有5000-8000元。”农业专家结合村情,向我们推荐国家政策支持的增收产业。
“就是她了!”最终我们一致选定种植“西梅女神”,国家每亩补助1万元。
转眼到了年底,中央专项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和争取的部分配套资金陆续进入村里的专户,我们都高兴坏了。今年入春后,项目正式纳入议事日程,可新问题又出现了。
“林书记,我们的地将来会不会变没了?”再次入户走访,发现群众顾虑比较多,有的担心成活率,有的担心销路,更多的是担心让出了地、个人利益受损。
“老乡,请放心。我们采用以地入股、以股入社、按股分红方式,保证你们权属不变、利益不损。”我早已有了答案。
为这事,我们找组织作了专题汇报,又多次与农业部门对接。经过多次讨论酝酿,决定前3年实行公司化运营,由农业专业化公司包苗、包种、包活、包护的“四包”制度,一包3年。3年后,以“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采摘游乐+农户”模式运作,利润按80%归村集体、20%归农户的“二八制”分配,这样可使村集体每年增收5-8万元,入股农户和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5000元。
选址、招标、种植……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依然努力按计划推进项目。今年4月中旬,村里第一个造血扶贫产业终于完工。一直靠“输血”的贫困村、贫困户,也拥有了“造血”能力。
除了探索可持续脱贫有效途径,我们还通过养殖大户带动、提供公益性岗位、招聘务工、免费培训等方式,为5个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争取县农村信用社合作联社给予整村授信额度1000万元,用于扶持村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看到群众生活渐渐改善,我打心底高兴。前不久,组织要求我们这批驻村干部延长半年,我毫不犹豫地点了头。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