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已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基于古代人们对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的观察和记录,以及与自然界的律动保持一致的原则。
立春是新的开始,万物生长的希望。人体也会开始推陈出新的变化。立春时气场动荡,容易产生是非干扰,需要躲春。根据《黄帝内经》,初之气,阴湿、寒雨,倒春寒和湿冷频繁和剧烈,气机可能被郁结、闭阻。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天气回暖、降水量增加,以及降水形式中雪减少、雨增多。雨水标志着春天真正到来,万物复苏。但此时气候偏凉,湿气重,易出现肺部疾病和过敏体质问题。应着重疏肝气、养脾胃。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春雷始鸣,昆虫冬眠结束。但也是病毒和细菌活跃的时节,易发生各类传染病和组织损伤。应注意养肝护肝,避免肝郁和肝火旺。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平分昼夜,平分春季。气候舒适,万物欣欣向荣。但该温不温的异常气候可能引发疫病,需清火养心安神,滋阴补肾调肝。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此时万物清洁明净,气候宜人,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但异常炎热可能引发疫病,人们也容易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与情绪相关的疾病。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大,是庄稼生长的最佳时节。但异常炎热可能引发疫病,人们也容易出现心脑血管、肝胆、脾胃系统疾病等。
立夏是夏季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万物进入生长旺季。但气候忽冷忽热,易引发各类火热疾病和流行性疾病,大家仍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
小满是夏季的节气,象征着夏季的成熟和即将收获。小满恰到好处,既不过满,也未全满,体现了中华传统智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小满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大,是庄稼生长的最佳时节。但异常炎热可能引发疫病,人们也容易出现心脑血管、肝胆、脾胃系统疾病等。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预示着农忙季节的正式来临。芒种时节气候炎热干燥,易引发各种疾病,如心胸瞀闷、心梗、头晕等,需要注意防范。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中暑。
夏至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盛夏来临。高温、高湿环境需防中暑和热伤风。夏至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需关注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防范。
小暑是夏天的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暑期间会迎来三伏天,高温、高湿天气将频繁出现,因此要谨防咽痛、暑湿感冒等疾病。人们在劳作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养生应以平和为度,逐渐养阳为收藏做准备。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暑热程度最高。大暑节气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心梗、中暑、肠胃炎等。因此,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室内通风,多饮水,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导致腹泻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们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调养上宜健脾补肾养心为主,同时注意补益肾气以防寒冷的伤害。
处暑是夏秋交替之际,暑气至此而止。此时气候异常,雨水较多,阳虚体质者需注意调理,防止旧疾复发。适当增加健脾阳、暖肾阳、燥湿的食材,可做艾灸以温阳散寒。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秋季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已尽、仲秋将始。白露时天气逐渐转凉,人们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调养宜健脾润肺,温肾固本。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意味着夏季结束和秋季开始。在秋分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之后气温逐渐降低。秋分期间,肝气旺盛,可能引起头晕耳鸣、胃肠问题等。养生需注重收敛心神,让阳气归根,同时平补身体阴阳变化。
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南方初见秋意,而华北已入深秋。寒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容易出现寒湿类疾病和肺部疾病。养生需顺应天时,收敛阳气,避免秋燥。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表示秋天即将结束,进入严寒季节。此时气候逐渐寒冷,阳气由收向藏转变。民间有谚语“冬补不如补霜降”,霜降是补充能量、潜藏于体内的最佳时机。养生需顺应天时,保持情绪乐观,适当活动身体。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标志着万物进入收藏状态。此时气候寒冷,阳气潜藏,人们需注意养生,为来年储存能量。节气健康预测显示,立冬期间可能因风热内行导致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需注意饮食和运动以减少气血耗散。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天地闭塞,万物失去生机。此时气候寒冷,水汽凝结为雪,但雪量不大。节气健康预测显示,小雪期间人体阳气易受扰动,心肺系统容易出现问题,需注意保暖和养生。
大雪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降临。此时阴气最盛,容易得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大雪节气应该藏,但今年容易藏不住,需注意情绪调节和养生。
冬至位列二十四节气第22位,它不仅是冬季的中点,更象征着阳气初生的时刻。冬至意味着阴气最盛,阳气始生。冬至养生应遵循“冬藏”之道,多储蓄、少透支,确保身体健康。
小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它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深入。小寒时节,天气最冷,需补肾固精,养脾胃,调补气血。小寒养生的重点是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到来。大寒节气接近春节,人们开始除旧饰新,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需要注意心脏、脑血管、心经、心包经相关的疾病以及痛症。同时也要注意预防咳嗽、肠鸣泄泻等肺肠疾病,以及眼部不适等木系相关疾病。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运用,养生调理应注意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