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编码:I10.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2)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
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2.证候诊断
痰湿壅盛证:眩晕、视物旋转,胸闷、多痰、脾运失司、痰浊内生,纳寐欠佳、舌苔厚腻、舌胖、舌暗淡、可见齿痕,脉弦滑。
气血亏虚证:眩晕、活动后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痰湿壅盛证
治法:健脾行气,燥湿祛痰止眩
代表方药:化痰熄风汤
药物组成:法半夏15g 天麻20g 白术15g 茯苓12g
陈皮10g 钩藤10g 竹茹6g 砂仁10g
石菖蒲15g 川芎10g 生姜15g 炙甘草6g
大枣12g
加减:若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10g、佩兰10g;若痰浊郁而化热,加胆南星10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2.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
代表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天麻10g 钩藤15g(后下) 石决明20g 菊花10g
黄芩10g 杜仲12g 桑寄生15g 夜交藤15g
牛膝10g 石菖蒲15g 甘草10g 茯神15g
加减: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6g、炒枣仁15g。眩晕欲仆,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3.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养益心神
代表方药:养血安神汤
药物组成:白术15g 当归9g 黄芪20g 茯苓20g
远志10g 龙眼肉10g 酸枣仁10g 党参20g
木香9g 炙甘草9g 砂仁10g 天麻10g
生姜15g 大枣10g
加减:若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时出,重用黄芪,加防风12g、浮小麦30g;心悸怔忡、不寐者,加柏子仁15g、加量酸枣仁15g;血虚较甚,面色苍白无华,加熟地15g、阿胶(烊化)15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注:我科全国名老中医方显明教授认为认为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病证,其病机关键在于“肝肾阴阳失衡”。多因素体禀赋亏虚,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情志所伤,肝失调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伤阴,导致肝肾阴阳失调,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阴不足,虚阳上亢,阳化风动,上扰清窍而发病。在治疗上,主张“以肝肾为本,以内风为标,平衡阴阳为期”,擅长用具有平肝熄风、补益肝肾功效的天麻钩藤饮加减变化治之,并制定五味降压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治疗高血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成药辩证使用
1.口服中成药
(1)强力定眩片
功能主治:降压、降脂、定眩。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以及上述诸病引起的头晕、头痛、目眩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2)眩晕宁片
功能主治:健脾利湿,滋肾平肝。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片,一日3-4次。
(3)养血清脑颗粒
功能主治: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肝旺所致眩晕、头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3次。
2.静脉滴注中成药
(1)丹红注射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眩晕。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一次20-4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一日1-2次。
(三)外治疗法
1.艾灸法:
主穴取大椎、心俞、肝俞。
配穴:痰浊上蒙型配脾俞、足三里;
气虚血瘀型配肺俞、膈俞;瘀血阻窍配膈俞;
气阴两虚配肺俞、肾俞。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
2.足浴疗法
药物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夜交藤。阴虚阳亢加生地、菊花;痰浊壅胜加半夏、竹茹、茯苓。
操作方法:水温宜在40~50℃;浸泡几分钟后,再在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50~60℃。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局部皮肤有损伤、炎症、水疱等禁用。
3.中药烫熨疗法
取颈夹脊穴、大椎。
操作方法:将适量湿药置入布袋内,密封后放入微波炉,用微波炉高火加热至适宜温度,药熨部位涂少量凡士林,用双层包布包裹药包,将药袋相应穴位,用力均匀,来回推熨或回旋运转,开始时用力轻,而速度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用力增强,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降低时及时更换加温。
局部皮肤有损伤、炎症、水疱等,禁用烫疗。
(四)护理调摄
1.减重 体重指数(kg/m2)应控制在24以下。
2.采用合理膳食
(1)减少钠盐WH0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
(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建议减少食用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蛋白质质量依次为:奶、蛋;鱼、虾;鸡、鸭;猪、牛、羊肉;植物蛋白中豆类最好。
(3)补充钾和钙。
(4)多吃蔬菜和水果人类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适当肉量最理想。
3.增加体力活动
4.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平衡心理
5.戒烟、限制饮酒
6.增加运动
三、西医基础治疗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五大类,即:
(1)利尿剂
(2)β受体阻滞剂
(3)钙通道阻滞剂(CCB)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5)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
四、疗效标准
(一)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1)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
(2)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或以上。
2.有效:(1)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
(2)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3)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
3.无效:未达到以上诊断标准。
(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2.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高血压患者常服用较多西药,中药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2.部分患者并无自觉症状,仅有血压升高,给辩证施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抓住舌脉象以及体质辩证尤为关键,但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的经验尚显不足。
六、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1.西医之高血压病多属于“眩晕”范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优势在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西药降压药的用量,减轻西药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2.将客观检查指标与病人主观症状相结合,确立切合实际的、规范化的原发性高血压证候诊断标准。
3.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日久,“久病及肾”,加之年老元气渐衰,五脏不荣,脾肾气虚,脾失健运,肾失封藏固摄,水中精微物质下泄,则脾肾气虚日益加重; 脾肾气虚则运化功能障碍,肾失开阖,不能及时疏导、转输、运化水及毒物,因而形成湿浊瘀血等邪毒蕴于体内,日久耗伤气阴,则邪毒更盛而发为本病。脾肾气阴两虚与湿浊血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本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机。因此治疗当以扶正祛邪,健脾滋阴固肾,活血泄浊为治法。临证可根据此法遣方用药。
4.高血压的发病率年轻化,年轻高血压患者辨证强调辨证施治,发病之初与久病的辨证治疗应有不同。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