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中医治疗体会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种症状。健康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粪便量不超过200克。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克/天,粪质稀薄(含水量85%)。腹泻超过4周,即为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西医学认为,该病多见于肠道感染,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病因复杂,可由炎症、溃疡、肿瘤、细菌、原虫感染等所致。慢性痢疾、肠结核、慢性肠阿米巴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放射性肠炎、小肠吸收不良等;也可由肠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所致,病程长,病情迁延难愈。
慢性腹泻属中医“泄泻”的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盛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
谢师认为,慢性腹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因主要是湿邪过盛,而有兼寒兼热之不同。在病机方面,除脾胃虚弱、湿注大肠外,与肝气郁结和肾阳不足亦有密切的关系。治法方面,谢师推崇明代李士材《医宗必读·泄泻》提出的治泻九法,认为李氏治泻九法有实用价值,并在临床上把这九法加以扩充为十二法,即渗利、升提、清凉、甘缓、酸收、固涩、健脾、温肾、平肝、消导、化瘀以及攻逐法,临证时或一法独使,或数法同用,取得较好疗效。根据其病因病机,谢师在临床上常将慢性腹泻分为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旺脾虚、寒热错杂等四型论治。现将其对于慢性腹泻的分型治疗介绍如下:
一、 脾虚湿盛,重在健脾化湿
谢师认为,慢性腹泻主要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内生,清浊不分,直走大肠而为泄泻。慢性腹泻多以脾虚之证最为常见,尤以中焦虚寒者居多,脾虚与湿邪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对于脾虚湿盛腹泻的治疗,治宜健脾化湿,和中止泻。证属脾胃虚弱,通化无权者,谢师常用参苓白术散或资生丸加减。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苡仁、白扁豆、莲子肉、肉豆蔻、 柯子肉、神曲、山楂。
湿邪过盛,大便为水样者,老师常选用胃苓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物为: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茯苓、苡仁、苏梗、藿香、神曲。
二、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为要
慢性腹泻脾虚为本,日久不愈,多累及肾,而年老体衰,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暖脾土,脾肾阳虚则慢性腹泻更加顽固,缠绵难愈。脾肾阳虚的慢性腹泻,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肠鸣,大便完谷不化,或五更作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口淡不渴,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对于脾肾阳虚慢性泄泻的治疗,宜健脾温肾、固涩止泻。谢师多应用参苓白术散或附子理中汤加四神丸加减。其基本方药为:党参、白术、苍术、茯苓、干姜、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柯子肉、苡仁。
三、 肝旺脾虚,治宜柔肝健脾
脾胃的正常运化有赖于肝胆的正常疏泄,凡情志失调,或忧思恼怒过度,肝郁不舒,往往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则腹痛作泄。肝旺脾虚型的慢性腹泻,腹痛、泄泻每因情绪波动诱发或加重。患者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喜太息,或急躁易怒,舌淡红或舌质偏红,苔薄白或微腻,脉弦,此类腹泻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多见于肠功能紊乱或结肠激惹综合征患者。
对于肝旺脾虚引起的慢性腹泻,治宜柔肝健脾、调畅气机,方用痛泻要方加味。其基本方药为:白芍、白术、防风、陈皮、木香、苍术、车前子、茯苓、柴胡、枳壳、香附。
四、寒热错杂,宜平调寒热
谢师指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中焦,遂成寒热错杂之慢性泄泻,临床上多见于肝胆病,胰腺疾病引起的腹泻。寒热错杂之慢性泄泻,常表现为大便溏泄,肠鸣,腹部痞闷胀满,嗳腐吞酸,口干口苦,进冷食则腹痛泄泻,小便黄,舌淡红或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此外,谢师认为顽固性慢性腹泻又称久泻,乃由急性腹泻失治、误治,迁延而成,其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多表现为脾胃虚弱,久病及肾,导致脾肾阳虚。由于多脏同病,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常用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之法,自拟方常取得很好的疗效。药物组成: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淮山20g,苡仁20g,白扁豆20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神曲20g,焦山楂15g,木香10g,白芍20g。
在治疗时应病证结合,深化遣方用药,使治疗的针对性更强。如糖尿病腹泻,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降糖的中药,加强控制血糖,患者的腹泻症状往往能得到很快改善。在治疗的同时,应叮嘱慢性腹泻患者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居有时,睡眠充足,寒温适宜,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饮食上宜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易过敏的食物。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