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光教授学术思想
从虚、痰、瘀论治心脑血管疾病
李老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将越来越高,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性的疾病,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现代医学在心血管领域发展很快,但中医中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效果确实,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发挥中医中药特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理论基础
对老年病的形成,李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者表现为阴阳气血的虚损,尤以气血虚损为主,实者则表现为血瘀、痰阻、气滞等,虚为致病之常,痰、瘀为致病之变。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出现虚证,有其客观的病理生理基础。人进入老年,肾气渐衰,肾阴不足,不能滋养、濡润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肾阳不足,不能推动、温煦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身体机能走向衰老,脏腑功能日趋减弱并易失调,故老年病以虚为主。
痰多为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既包括有形之痰,又包括无形之痰,其致病广泛,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症状十分复杂,可轻可重,可明显可隐蔽。老年病中的痰,主要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发生障碍所致,其生成与脏腑的功能特别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
凡体内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积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统称为瘀。老年病中致瘀的主要原因,是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无力,或阳虚经脉失于温煦,血凝为瘀。临床上多以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皮下瘀斑以及舌脉改变为主要表现。
虚、痰、瘀是常见老年病的致病的病机特点,但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特别是痰瘀互结,越来越受到重视,二者虽不属同一物质,但均为阴精的病理产物,同由津液气化。二者之间是相互转化及依存互根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
根据老年病以虚痰瘀为主要病机,临床上治疗老年性心脑血管病时总以补虚、袪痰、化瘀为基本治法。首先重在补虚,尤其重视补益气血;其次,注意袪瘀化痰。瘀瘀是标,治标以疏通为贵,应避免粘腻;虚是本,治本是扶正补虚,以恢复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功能,从而消除产生痰、瘀的根源。
二、 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加速上升趋势,中医中药在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仍不失为目前高血压病防治的最为理想的方案。
根据其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李老认为:高血压病证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者应以心气不足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为主,在疾病早期以实证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因实致虚,到后期则多为虚实夹杂,这也是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从轻到重的过程。而气虚血瘀是该病最常见的证型。治高血压病应以益气活血为法。
2、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脂代谢紊乱综合征,部分病例可归于中医“眩晕”、“胸痹”、“中风”等病证的范畴,从其病机来分,多将此归属于“痰浊”、“瘀血”证的范畴。其主要病理症结在于代谢紊乱,脂质堆积,壅塞脉道,气血不通。
3、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可归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肺胀”“痰饮”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心衰病之所以发生,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阴阳气血亏虚,尤以心阳气虚衰突出,标实突出表现为血瘀、痰浊,尤其是血瘀。
对于心衰的病因病机,李老认为,心衰病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加重的过程,在其早期,主要是心气不足,由于气与阳互为助益,故心气虚很快累及心阳致心阳亦虚,在临床上有时难以分开,气虚推动无力,阳虚鼓动不力,气虚血不行,气虚水亦不行,于是血行瘀缓,痰湿内生,表现出夹瘀、痰、水之象,总以虚为本,虚中夹实为病机特点。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气阴两虚夹瘀、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等不同证型。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相关。
在临床研究中,我们运用补益心气,活血祛瘀,化痰通络的方法治疗心衰,疗效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有着明显的优势。
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心衰明显,属中医之“肺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其既有正气虚弱的一面,又有痰瘀伏肺的一面。在肺心病的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要主意补气,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活血化瘀方法的运用。在临床上李老善用大剂参、芪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肺心病,屡用屡验。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