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中的益黄散
“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
“八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
钱氏组方益黄散,其方药组成及用法如下:陈皮(去白)1 两,丁香 2 钱,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 5 钱,为末,3 岁儿 1 钱半,水半盏,煎三分,食前服。
益黄散,补益脾胃为主,共5 味药,方中陈皮辛行苦燥温通以理气健脾、燥湿和中,青皮辛行苦降温通以消积化滞、和降胃气、行气止痛,丁香辛温以温中暖胃、调气降逆,为胃寒呕逆之要药,诃子苦酸涩以涩肠止泻,甘草甘平以调中。纵观全方,以理气药为主,功在运脾,使气机通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使水谷乳食得以消化,继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即祛邪而不伤正也。钱氏虽言补益,并不呆补,而是以和代补,以运代健。
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夏秋以后冬春季节,风寒入侵,由表入里,直接损伤脾阳,加上小儿脾胃素虚,使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脾胃虚寒,则水谷不化,泻下青白,胃失和降,上逆则伴呕吐,寒则收引,引起腹痛。脾胃虚弱,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不足则神倦、面黄、形瘦。治宜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益黄散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出现多次,其应用十分广泛,因钱氏认为,诸多病证皆与中焦气机失调有关,可先用益黄散调之,如治疗“气不和,口频撮”及“胃气不和,面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饮食,吐水”等。一方多用,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基本原则,且临证中注意五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脾与肺的关系,注意标本缓急的原则,注意阴阳五行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应用等,灵活掌握。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旺盛,需要万物之母的脾胃供给水谷精微,但其脏腑娇嫩,脾胃的消化功能薄弱,饮食又往往不能自行节制,构成小儿营养需求量大,脾胃消化负担重的矛盾,一旦冷热失调,饥饱不适,就会出现泄泻、呕吐、厌食等脾胃病变。同时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药物反应异常敏感,稍有不当,会发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变化,因此钱氏提倡固护脾胃,保津护胃,主张攻伐有度,消补兼施,力戒呆补峻攻避免伤脾败胃,耗气伤津。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