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资源共享平台 - 李伟伟工作室

您的位置: 李伟伟工作室 工作室资源共享平台详细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

发布时间:2024-09-13 11:36:49 来源:系统

读书笔记

时间:   2023   11   18

书名:黄帝内经素问    

章节: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

原文摘录: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心得体会:

阴阳是对互相关联的现象或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中阴阳为诊断疾病的总纲,《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首更是开宗明义的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认为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都由“阴阳失调”所致,治疗的根本在于协调阴阳。正常人体应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如果其中一方偏盛,则相对的和谐状态被打破,出现病理现象,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火作为中医学中阴阳的征象,火性热而炎上为阳,水性寒而润下为阴,反映了阴阳的基本特性。张景岳提出:“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把“同气相求”这一思维理念应用于阴阳盛衰的哲学思想中,可知寒为阴邪,热为阳邪,而寒热都由阴阳偏盛或偏衰所化生。

寒属阴,热属阳;形属阴,气属阳。按照“同气相求”的原则,寒伤表形,热伤里气。又因阴阳互根,外在的形与内在的气对立统一,故寒热致病多为肿痛并见,而有所偏盛。寒主收引。外感寒邪者,腠理闭塞,营卫之气收敛而不畅行,初期出现如头痛、恶寒、肢体疼痛等形体受损之象。而寒邪入内者,血脉凝滞,不能濡养筋骨肉皮毛等有形之体,可成痈成肿。同时寒为阴邪,日久兼伤阳气,正气虚无力抗邪又可加重形体受损。热主升散。热邪为阳邪,蒸腾炎上,易致腠理疏松,营卫之气过于疏泄,汗大出。然汗以阴液为质,经阳气蒸化而出肌腠,如雨本于阴而出于阳。故《素问·举痛论》篇言“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热亦伤气,且迫津外泄,日久则消灼阴液,致营血壅遏不行,在损及形体的同时进一步阻滞气机。寒邪伤形气,以形为主;热邪伤气形,以气为主。而无形之痛为伤无形之气所致,有形之肿为伤有形之体所致。李中梓注曰:“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羁留而不化,故肿”。

寒属阴,热属阳;形属阴,气属阳。据“同气相求”“阴阳互根”理论,寒伤人表形,兼以伤气;热伤里气,兼以伤形。形伤则痛,气伤则肿,故一般情况下寒热致病多为肿痛并见,其中寒邪伤人初起以肿为主要表现,热邪伤人初起以痛为主要表现。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痛消肿剧者,乃气伤转形伤;肿消痛剧者,视为形伤转气伤。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
返回手机版
医院导航 就医须知 预约挂号 查询缴费 健康体检 官方微信
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 医院微信订阅号 医院微信订阅号
纪检举报 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