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蕾教授从“骨肉不相亲”与络病理论出发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9-12-23 16:48:55
来源:系统
分享到:
中医没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名,但是按其症状和发病机理,可归属“骨痿”、“骨痹”范畴。
中医学从生理角度认为:脾主肌肉,肾主骨,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需依赖后天之精的资助和充养,后天之精的生成又以先天之精为基础。
而且,针对“肌肉”与“骨”的病理关系,中医的 “骨肉不相亲” 理论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该理论源自《难经·二十四难》,原文中谈到“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如果骨与肌肉不相互滋养,则肌肉不光滑润泽,进而导致齿槁发枯,最终致骨死不救。因为,肾中精气充盈,骨髓得以温养,则骨骼轻劲有力,肾气又能助脾运化,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肌肉四肢得以濡养,可表现为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充盈的气血又能反过来充养肾气,使得先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反之,若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在小儿则骨软行迟,在老人则骨质脆弱,易于骨折;若肾虚不能温运脾阳,则气血乏源,肌肉瘦削,肢体倦怠,发为骨痿、虚劳等。
同时中医研究认为,“骨络受损”是骨痹的关键环节。骨痹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脾肾亏虚,骨络受损,骨髓失养的一种疾病。传统的中医“络病学说”认为,骨痹病位在气血经络之间,主要病机为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络脉瘀滞。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身高缩短、圆背及容易发生骨折,符合“络病学说”之“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
从“骨肉不相亲”与“络病”理论出发,结合临床经验,李双蕾教授提出脾肾亏虚,瘀血阻络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核心病机所在。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