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黄帝内经-彭卓嵛
李桂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学术活动记录
时间 | 2020.05.15 19:00 | 地 点 | 网络交流 |
工作室成员 | 指导老师 | ||
主题:学习经典 读书心得体会交流 | |||
本次学术活动由工作室成员彭卓嵛主任医师分享《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读书心得体会: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心得体会: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由黄帝向岐伯询问上古之人与今人的不同体质,借岐伯之口讲授长寿之道。说明医者首先要以养生为要。长寿健康不是药石得来而是需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妄作劳,指不要过度劳累,要劳逸有度,这个劳包括三个方面:心劳,体劳,房劳。与四时寒暑昼夜的规律相适应的饮食节律,作息时间,不贪不妄才是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的根本。在当代,养生和健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脾胃为后天之本,为后天水谷津液化生气血精微的。脾胃病的治疗更是三分治七分养,所以作为脾胃病的医生,我们应该在这一块重视起来。传颂千年的《黄帝内经》养生学说和“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实践总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不断完善,使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得以发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养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诉了我们如何养生和远离疾病。 第一,法于阴阳,即养生应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第二,和于术数,即恰当应用养生方法锻炼身体;第三,食饮有节,即有规律的、有节制的、清淡地饮食,这样我们就能避开因饮食不节而患病; 第四,起居有常,即提倡规律作息,熬夜通宵都因尽量避免; 第五,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地劳作,劳逸结合,提倡适度。对外环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自身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如此则“病安从来”。养生延年,关爱生命,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悬解》对这段话的解析如下:今时之人,不知养生之法,以酒醪为浆,以妄作为常,起居无节,醉以入房,醉以入房,正其起居无节,起居无节,正其妄作为常也。以淫欲竭其精液,散其天真,不知保盈而持满,时尝劳思而用神,务求快心于当前,遂至戕生于异日,是以早衰也。 这段话是在说的是秦汉时期的古人,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虽然养生的概念中国已经产生并流传了几千年,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结果,但是就是今天我们很多百姓都把养生当成老年人的专利与己无关,不闻不问。或是把养生的话题当成赚钱的手段,疯狂推销各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把普普通通一杯水吹捧卖出天价。而受骗上当的老百姓又把这骗钱的勾当当成是中医的过错,这些都是中医市场化的乱象,是泼向中医的污名。养生的核心道理早早就由《黄帝内经》提出来了,老百姓缺的是正规途径的养生知识的普及,如果国家能够普及一些基础的中医知识,比如像某些有识之士提出的在义务教育的语文教材中选入一些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作为课文,如果在广泛传播的一些公众媒体上进行科普可能会将公众意识中的中医养生的正统概念进行一个基础的普及教育。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中医药人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去主动宣传普及的养生知识。也是让中医扎根于民众,来源于民众,服务于民众的重要手段。 为医者,德需仁,术必精。德,医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族,而无往弗神矣。行,去声)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 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亦须清净。术,医术,《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如医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灵枢外揣》“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等等。为医者,本于德仁,本于术精,《黄帝内经》又为德、为术之本,故日:《黄帝内经》为医者之本也! 《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忍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腻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牌。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恬淡虚无”是黄帝内经教导的饮食起居和情志调养的法则。 |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